地质
编辑
韩国雪岳山国立公园
韩国的地质构造是东亚大构造体的一部分,属于后期元古代中国陆块的东部边缘,其东北地块属于地向斜带的上部古生代褶皱带的一部分,东南地块属于环太平洋褶皱带中的中生代褶皱带[6]:233。韩国的地质从北向南可分为京畿陆块、沃川陆向斜、岭南陆块和庆尚盆地。韩半岛(朝鲜半岛)在太古代到中生代发生了多次沉降、隆起、堆积和侵蚀,但没有大规模的地壳运动。中生代侏罗纪,韩半岛由于强烈的大宝造山运动,发生了强烈的褶皱、断裂,形成了一系列的盆地和大宝花岗岩体。从中生代的白垩纪到新生代初,新的构造带随着佛国寺造山运动形成。侏罗纪的大同系和白垩纪的庆尚系是中生代的典型地层。韩半岛南部的大同系分为下南浦群、上南浦群和盘松层群,主要由砾岩、石英砂岩、黑砂页岩、煤页岩和煤层构成。位于庆尚道地区的庆尚系主要由花岗岩构成,其中的动物化石表明庆尚系在淡水到微咸水中形成的。在韩国东部海岸还有些第三纪地层,主要由砂岩、页岩、砾岩等构成,陆相沉积物和海相沉积物交替出现。[1]:8
地形
编辑
参见韩国山峰列表以获取更详尽的列表。
韩国多山少平原,地势北高南低,东高西低,其中三分之二是山地和丘陵。韩国的主要山脉包括太白山脉、小白山脉和车岭山脉。[1]:8-9[2]:2-3
太白山脉是韩半岛(朝鲜半岛)最长的山脉,北起江原道黄龙山沿东海岸延伸至太白山,全长约500公里,平均海拔1000米,构成韩半岛南部的脊梁。由于东海波涛的侵蚀,太白山脉东坡是悬崖峭壁和岩石小岛,西坡和南部较缓,形成平原和许多近海岛屿和小港湾。位于太白山脉北部的雪岳山是韩国东部山地的最高峰,高达1708米,因山顶一年有五六个月被白雪覆盖而得名。太白山脉中部耸立着五座相似的高峰被称为五台山,最高峰毘卢峰海拔1563米。[1]:9[2]:3[15]
小白山脉源于太白山脉南段的太白山,向西南延伸至丽水半岛,全长约350公里,是韩半岛西南部最高的山脉,也是韩国东南与西北交通的主要障碍。智异山是小白山脉的最高山峰,海拔1915米。小白山脉其它主要山峰有 俗离山(1058米)、德裕山(1614米)、伽倻山(1430米)等。车岭山脉是太白山脉的支脉,从太白山脉五台山为始点向西南延伸到忠清南道的车岭,全长220公里,山势东高西低。车岭山脉的主要山峰有桂芳山(1577米)、泰岐山(1261米)、飞来峰(1288米)和白云山(1189米)等。[1]:9[2]:3[15]
位于济州岛中部的汉拏山是韩国的最高峰,海拔1950米,由新生代的火山活动形成,主要由粗面岩和玄武岩构成。汉拏山山顶有直径30米,深6米的火山湖白鹿潭。汉拏山与金刚山和智异山被称为三大神山。[1]:9[2]:3[15]
韩国的平原主要分布在南部和西部的河流及海岸地带,海拔多在200米以下,主要平原有湖南平原、全南平原、金海平原等。位于全罗北道西部的湖南平原,是韩半岛面积最大的平原,面积约为500平方公里。全南平原(罗州平原)面积约为300平方公里,由全罗南道荣山江沿岸的冲积平原和准平原构成。金海平原是位于庆尚南道洛东江下游的冲积平原,面积约为220平方公里。这些平原地区土地肥沃是韩国的粮仓[1]:9-10[2]:3-4[15]。韩国的盆地主要分布在大江大河的中下游,土地肥沃,农业灌溉便利。面积较大的盆地包括春川盆地、大邱盆地、首尔盆地等[8]:4。
水文
编辑
参见韩国河流列表以获取更详尽的列表。
蟾津江
韩国河流分布稠密,大多都是以雨水补给为主,径流量季节变化很大。夏季汛期,暴雨频繁,河流暴涨;冬季、春节则是枯水期。由于韩国的地貌,韩国河流一般是从北向南或从东向西入海。洛东江、汉江和锦江是韩国的三大河流。[1]:10[2]:6-7
洛东江是韩国最大的河流,发源于太白山脉北部的咸白山南麓,经庆尚北道、庆尚南道向南流至釜山,然后向西注入大韩海峡(朝鲜海峡)。洛东江全长525公里,流域面积2.3万平方公里,年径流量约121.8亿立方米,20公里以上的支流有22条,通航里程达344公里。洛东江水系呈树枝状,下游水流缓慢,适合农业灌溉。下游的金海平原是韩国主要的水稻产区。洛东江流经龟尾市、大邱广域市和釜山广域市等韩国主要工业城市,是韩国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纽带。[1]:10[2]:6-7
韩国河流分布图[注 2]
汉江由发源于太白山脉五台山的南汉江和发源于金刚山的北汉江汇合而成。南北汉江在首尔东部汇合,流经首尔后,与临津江汇合,后流入江华湾。汉江全长约514公里,流域面积2.6万平方公里,年径流量221亿立方米,是韩国的第二大河流。汉江几乎横断韩半岛(朝鲜半岛),是沟通韩国东西部的重要河流,也是连接首尔与海洋的水上通道,可通航里程330公里。汉江水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水能蕴藏量为180万千瓦,上游地段建有华川、清平等大型水电站。位于汉江中下游的金浦平原和水原平原是韩国重要的粮食产区。汉江下游流经京仁工业区,是主要的工业用水水源。汉江自古就是韩国人民发展生息的生命线,是韩国人口密集地区。20世纪60年代以来,韩国经济的迅速腾飞,被称为“汉江奇迹”。[1]:10[2]:7
韩国第三大江锦江发源于全罗北道长水郡的蛇头峰,依山势曲折入黄海,全长395.5公里,流域面积9810平方公里。锦江有12条主要支流,通航里程152公里,下游江面宽阔,水流缓慢,是忠清道的运输大动脉,也是内浦平原和湖南平原的主要灌溉水源。[1]:10[2]:7
蟾津江发源于小白山西南,向南流入光阳湾,全长212公里,流域面积4896平方公里,是韩国的第四大江。蟾津江水质清澈,水量丰富,是沿岸人民饮用水、农业灌溉用水和浦项钢铁光阳制铁所等工业用水的水源。蟾津江沿岸多盆地式平原,水力资源丰富,建有蟾津江水坝[2]:8[16]。蟾津江的名称来源于壬辰倭乱时期的一个传说。据说倭寇入侵时有大批成群的蟾蜍集体出现将倭寇吓走,从而得名“蟾津江”[17]。
荣山江发源于韩国全罗南道潭阳郡的龙湫山,流经潭阳、罗州、灵岩等地在木浦市流入韩国西海(黄海)。荣山江全长115.5公里,流域面积3371平方公里,是韩国第五大河流[18]。荣山江与洛东江、汉江和锦江是韩国“四大江治理工程”的“四大江”之一[19]。
韩国的湖泊较少,主要的天然湖泊包括江陵市的镜浦湖(朝鲜语:경포호),昌宁郡的牛浦沼以及束草市的青草湖(朝鲜语:청초호)等。而人工湖则有汉江上的忠州湖(朝鲜语:충주호)(97.0平方公里)与昭阳湖(朝鲜语:소양호)(70.0平方公里)、锦江上的大清湖(朝鲜语:대청호) (72.8平方公里)、与洛东江上的安东湖(朝鲜语:안동댐)(51.5平方公里)等[20]。
海岸线和岛屿
编辑
主条目:韩国岛屿
济州岛海岸
韩国是三面临海的半岛国家,海岸线总长约5259公里。韩国东部是陡峭的悬崖峭壁,海岸线宽阔平直,海岸线长约415公里。韩国东海岸多岩石,没有多少海滩,海水深,潮差小,终年不结冰,主要的海湾有迎日湾和蔚山湾。韩国西部地势平缓,海岸线曲折,拥有许多海湾与岛屿,海岸线长2600公里。西海岸潮差大,海水浅,主要的海湾有京畿湾(又名“江华湾”)、牙山湾、群山湾和南阳湾。西海岸除了仁川、木浦外优良港口很少。韩国南部海岸是典型的沉降海岸,被海水淹没的山地残余形成岛屿,海湾延伸到被海水淹没的山谷。南海岸复杂曲折程度远超西海岸,长度是其直线距离的近8倍,总长2244公里,主要的海湾有宝城湾、顺天湾、丽水湾、光阳湾与镇海湾等。南海岸的港口主要有釜山港、马山港、丽水港和三千浦港等。[8]:6[6]:234[5]:10-11[4]:19-20
韩国拥有约3,000个大小岛屿,大多分布在西海岸和南海岸,其中三分之二是无人岛。韩国东海岸附近岛屿较少,郁陵岛(73.15平方公里)是东海岸最大的岛屿。西海岸大的岛屿有江华岛(319.83平方公里)、珍岛(319.65平方公里)。韩国南海岸大的岛屿包括济州岛(1840平方公里)、巨济岛(383.44平方公里)和南海岛(297.75平方公里)等[8]:6[6]:234[5]:10-11[4]:19-20[15]。济州岛位于韩半岛南方约85公里的外海,是韩国面积最大的岛屿,也是韩国主要的旅游热点之一。济州火山岛和熔岩洞2007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列表[21]。
在韩半岛与济州岛之间的海峡是为济州海峡[22],与日本之间的海峡是大韩海峡(朝鲜海峡)[23]。
自然灾害
编辑
韩国虽然距离日本很近,但韩国所在的韩半岛(朝鲜半岛)却是一个相对稳定的陆块。因此韩国境内没有活火山,只有少数大概在第三纪末或第四纪初期间形成的死火山,也没有强烈的地震[4]:17[6]:7。韩国每年平均发生27次可监测得到的地震,规模在2.0以上,但能被人们感觉到的地震只有7次。最近的代表性地震是1978年忠清南道洪城郡地震,震级5.0,造成2人受伤,1120多处建筑破损[24]。
由于东南部日本列岛的抵挡,韩国免受太平洋海啸的影响。不过日本西海岸的地震可以引起韩国东海(日本海)海啸。1983年日本海中部地震和1993年北海道西南近海地震,就引发了韩国东海岸的海啸,导致灾害。[25][24]受季风的影响,韩国夏季降雨集中,降水量大,短时间内的急促降雨会引起洪涝灾害。夏末韩国还经常遭受台风的袭击[1]: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