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022-11-12
编辑︰流荧 在中国传统木建筑中,有一种叫做“榫卯”的结构,其特色是不使用钉子就能稳固物件和建筑,十分神奇。究竟“榫卯”的原理是什么?又是如何操作的呢?
“榫卯”是一种中国传统建筑的主要结构方式,通常应用在木建筑、家具以及其他木制器械中。最基本的“榫卯”结构由两个构件组成,以构件上形成的凹凸部分结合而成。
构件中凸出的部分叫做“榫”或“榫头”,而凹进去的部分称为“卯”、“榫眼”或“榫槽”,首先将其中一个“榫”插入另一个“卯”中,两者咬合并固定,便组成了“榫卯”。
虽然在“榫卯”结构中,构件之间严密扣合,环环相扣,然而,它们却不是牢牢地扣在一起,而是拥有可活动的弹性空间。
这种“弹性结构”性质,能让建筑在遇上地震的冲击时,随着地震震动,建筑部件彼此错动,从而缓冲撞击。
这便是为何中国许多已上百年,甚至千年的古建筑历经风雨仍可屹立不倒,令人不得不敬佩古代匠人的建筑智慧。
2009年,“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中包含榫卯技术。(图片来源: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