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帝喾陵
商丘古城南五十里,有一个以帝喾高辛氏的出生地名字命名的集镇──高辛镇。镇西北不远,有一座高大的坟茔,这就是帝喾高辛氏墓,也称帝喾陵。
相传赵匡胤不得志时,去北方投奔郭威,路过帝喾陵,抽签问卜,当有天子命。后来他果然在商丘归德府做了归德节度使,并由此发迹。登基后的赵匡胤,把商丘看做他的“龙潜之地”,因商丘是西周时的宋国,又是后来的宋州,于是定国号为“宋”。
帝喾何以称高辛氏?时至今日,在商丘,尤其是高辛镇一带,关于此类的传说,一代又一代,津津乐道,口口相传,茶余饭后,已是最为生动的谈资。
传说帝喾原来不叫高辛氏,姓姬名夋,“聪以知远,明以察微”。颛顼看他有能耐,就把他封在“辛”掌管一切。据说那时的辛,经常闹水灾,水来了,老百姓就往另一个地方迁徙。而重新迁徙的地方又闹了水灾,老百姓又得重新迁回来。这样迁来迁去,老是不能安居乐业。帝喾想了一个办法,带领大家把住处的地势加高。但是加高的速度却赶不上水涨的速度,头天加高,第二天又被水淹没了。夜里,帝喾睡不着,便跑到天上跟玉皇大帝申辩:“天既然生了人,为什么又故意与人为难?”玉皇大帝辩不过他,于是派天神下来,一下子把“辛”这个地方的地势抬高到了水面以上,老百姓再也不被洪水赶得乱跑了。自此,“辛”便称为“高辛”,帝喾便被称为“高辛氏”。
后来,颛顼将帝位禅让给帝喾。从此,帝喾高辛氏代替颛顼做了天子。因为帝喾对人民仁爱,深受百姓敬重。他死后,高辛百姓将他葬在高辛这片土地上,便是最早的帝喾陵。
据现有元天历元年的帝喾庙碑记载:“睢阳(商丘城)南四十五里有冈阜,实古高辛之墟,上有古城,城北有古丘,丘之阳有帝喾之祠。祠有二碑,其一宋开宝六年,其一金崇庆元年,闻诸故老,刻石尚多,皆毁于金季。”
据《商丘县志》载,商丘帝喾陵有史记载建于汉,殿宇雄伟壮观,松柏苍郁,碑碣林立。配套建筑有帝喾祠、禅门、沐浴室和更衣室等。据说古代人们来朝拜帝喾,为了表示对帝喾的尊敬,必须先沐浴、更衣而后朝拜。帝喾陵前左侧还有一口古井,传说为僧舍井,井中出土过不少汉代文物。相传大旱之年求雨多有灵验,所以被人们誉为“灵井”。商丘帝喾陵在元、明时期历经多次修复。现仍存有明嘉靖年间的石碑一通。只是经历了黄河多次泛滥、掩埋,和归德古城,它的原貌已荡然无存。
如今,在原址上重新修葺的帝喾陵,高大壮观,南北长233米,东西宽130米。陵前一高耸的石碑上镌刻着著名书法家唐玉润先生书写的“帝喾陵”三个字,整座陵墓庄严肃穆。每年帝喾生日这天,在帝喾陵广场上,人们会以庙会的形式来纪念这位华夏始祖。庙会之日,商丘周边睢阳区、宁陵县、柘城县和山东曹县、单县,安徽亳州等周边县、市的百姓和商家纷至沓来,50多亩地的广场一下子就挤满了人。大戏喧嚣,人声鼎沸,香火缭绕,祭祖的,经商的,很快形成了物资和文化交流会,热闹非凡,盛况空前。
天下黄皮肤黑眼睛的寻根之地
“德莫于博爱于人,政莫高于博利于人。政莫大于信,治莫于大仁。”强调以诚信、仁德使天下治,帝喾的治国方略,让他在位期间,还天下一个太平盛世。
三国时,诗人曹植曾有诗赞帝喾:“木德治世,抚教天地,神圣灵宾。数讫四海,明并日月。”这是诗人诗意的礼赞。作为圣人,孔子认定帝喾:“仁以威,惠而信,以顺天地之义。知民所急,修身而天下服,取地之财而节用焉。扶教万民而诲利之,历日月之生朔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日月所照,风雨所至,莫不从化。”
一个人,哪怕是一个被赋予了神性的人,想要流芳千古,要么他要人格富有光芒,要么他要仁德福泽万代。无疑,帝喾这两样都占全了。
但让帝喾受千秋万代敬仰、膜拜的,却不是这两点,而是他创造了华夏民族。这一点,商丘有商丘的话语权。
一万年前三皇之首燧人氏在商丘观季风,首创中华民族第一姓氏——风。此后,帝喾在商丘奠定了华夏一族的根基。据考证,帝喾一系就派生出姓氏1249个,其中单姓789个、复姓460个。在汉族人口最多的100个大姓氏中,帝喾之后占59个。在《百家姓》438个姓氏中,有242个源于商丘。目前台湾省的“陈、林、黄、张、李、王、吴、刘、蔡、杨”10大姓氏中,有7个姓氏族根就在商丘。除帝喾后裔外,有据可查的姓氏在商丘的,还有葛、虞、陶、陈、田、桑、甾、犬、火、睢等。
2008年11月,来自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及台湾、香港、澳门、湖南、浙江、福建等地的1500多名戴氏宗亲代表汇聚商丘,拜谒先祖。2009年3月,宋楚瑜一行来到商丘,表示他此次拜祖,算是一次寻根之旅。
你家在哪里?无论以帝喾为祖,还是以燧人氏为祖,目前已有不少海内外华人华侨认定,“家”就在商丘。(文/班琳丽)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