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枭雄曹操为什么没有称帝?他的一句话暴露了真实想法

用一句比较文艺的话说就是,

曹操虽没有天子之名,但却已经有了天子之实。

不过曹操作为一代奸雄,其实脑子比任何人都清楚,他此时虽然具备了篡汉称帝的实力,却也只是有了初步施行的基础,距离他想要的天下一统,还有很大距离。

此时对他最有挑战性的,便是东吴孙权和西蜀刘备,面对着天下三分的局势,他也只能选择各个击破。的确,

如果单纯按照实力来算,孙刘两家任何一个都没有实力与他抗衡。

然而令他没有想到的是,就当他准备挥师南下收割孙刘的时候,孙权和刘备竟然结成了同盟。

曹操在这样的孙刘联军面前,不仅没能实现目标,而且遭遇火烧赤壁的惨败,只能铩羽而归。

这一场大败直接改变了三国时期的格局走势,北方曹操短期内不具备发动灭国战的军事实力,而孙刘两家也没有一举消灭曹操的能力,双方进入了一种微妙的平衡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

曹操具备称帝的外在条件,但是却并不成熟,因此他没有称帝。

不过,外在条件只是其中一个因素,最重要的还是曹操自己,他究竟想不想称帝。

在曹家集团实力突飞猛进的过程中,其实很多人已经逐渐明白了曹家取代汉朝只是早晚的问题,所以他身边的人也是不间断的会对曹操称帝进行劝谏。

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便是夏侯惇等人。

夏侯惇是曹操的心腹大将,更是曹操的亲戚,对曹操绝对是死心塌地的追随者,因此他的劝谏实际上是代表了曹操手下很多将领的真实意见。

尤其是曹操加封魏王之后,夏侯惇直接进言:

汉祚已尽,魏王大功于国于民,就该顺天应命代汉而立。

这一说法得到了很多人的附和,也让曹操一时心动。

但是曹操并没有因此飘飘然,他冷静的看到,自己加封魏王这件事上,很多汉室老臣都清一色的保持了缄默,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便是自己手下最有谋略的荀彧,荀彧不仅反对曹操称帝,而且连他加封魏王都持反对意见,甚至搬出了刘邦定下的“异姓不得称王”的祖训。

曹操考虑到这些因素,并不意味着他忌惮这些汉室老臣,但是没有得到大多数人拥护的时候,曹操还是不愿意冒这个险的,毕竟自己已经拥有了天子的实力,如果急于求成而适得其反,那就不划算了。

就这样,在三国局势平衡的过程中,曹操依然稳坐钓鱼台,放弃了称帝的机会。

三国的动态平衡被打破,源于东吴偷袭江东,直接导致了孙刘联盟的第一次破裂,最大的裂痕是孙吴不仅偷袭了荆州,还杀了刘备的二弟关羽。

狡猾的孙权自然知道杀了关羽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于是将关羽的头颅送给了曹操,希望能够将刘备的愤怒迁怒给曹操,没想到爱才如命的曹操厚葬了关羽,孙权的小心思直接失败。

但此时孙权又想到一招,他主动派出使者前往许昌,表示孙权和东吴希望曹操称帝,自己愿意俯首称臣。

这在当时很多人看来,是曹操的一大胜利,因为三分天下,实力第二的东吴已经向老大称臣,那就只剩下老三蜀国刘备了。

如果换过一般的君主,可能早就乐呵呵的称帝了,但是

曹操一眼就看穿了孙权的奸计,孙权无非是想通过让曹操称帝,再次分散刘备的怒火罢了。

曹操哈哈大笑,说了一句非常著名的话:“

是儿欲踞吾著炉火上邪!

意思是你小子想把我架在火上烤吗?

于是,他叫来孙权的使者,明确地告诉他们,也昭告天下,说孙权劝自己称帝,但是自己并不打算称帝。

曹操这个决定非常高明,相当于告诉了刘备,孙权这小子来劝我称帝,但是我拒绝了。

果然,此时刘备正因为孙权杀了关羽而悲愤,又听说孙权向曹操称臣,顿时气得火冒三丈,便派出百万大军征讨东吴。

曹操借助拒绝称帝一事,打破了三国平衡,让孙刘两家狗咬狗,可谓一石二鸟。

不过,曹操的想法不是手下的臣子能够了解的,于是夏侯惇、陈群等人纷纷上书曹操,您老人家到底为什么不愿意称帝呢,总得给个说法吧,如果您对权力不感兴趣,为什么加封魏王呢,如果您想要取代汉室,为什么一次次拒绝称帝的事呢?

面对着手下的追问,曹操觉得不给个答复也不太好了,于是,在一次朝会上,曹操对群臣说:

施于有政,是亦为政。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

正是这句话,直接暴露出了曹操的真实想法,这句话的意思很简单,就是如果老天爷让曹家取代汉室,那么我就当那个周文王吧。

要想理解这句话,我们还得明白周文王这个人。周文王是商朝末年的一方诸侯,未来周朝的奠基者,他在世的时候已经得到了四方诸侯的拥戴,却始终没有迈出称王的最后一步,而是埋头苦干搞发展,当他去世的时候,他的实力已经成为不可撼动的巨擘。

事实证明,周文王很高明,他在世的时候没有引发不必要的大战,当他去世后,商朝和四方诸侯早已经不是周朝的对手,于是他的后代轻而易举的就推翻了商朝,建立周朝,而从未称王的他也被追封为周文王。

从曹操的那句话中,我们就可以看出曹操的想法,他希望自己效法周文王,做好实际的工作,至于称王这种事,还是留给后代去做吧。

到了公元220年,曹操病逝于洛阳,享年66岁。

所以曹操追求一生,也未能最终实现天下一统,同时也未能称帝。就像很多人说的,曹操不是不想称帝,只是条件不成熟,如果再给他一些时间,他肯定会称帝的。

这个问题已经没有意义,因为它的答案,恐怕只有曹操本人最清楚。

当然了,

曹操这个没有实现的梦想,在他去世后几个月,便由他的儿子曹丕替他完成了,而曹丕之所以能够顺利地取代汉室

,我们都明白,是曹操奋斗打好的基础,这又何尝不是一种高策略呢。

顺便说一句,

一生被骂汉贼的曹操终生未称帝,一生立志匡扶汉室的刘备却早早称了帝

,这未尝不是一种讽刺啊。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