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定准则
编辑
在2009年决定与QS拆伙后,泰晤士周刊对其新的大学排名的准则作出了调整,并以“具公信力、透明度及精确性”(robust, transparent and sophisticated)为目标。
以下为其大学排名的准则:
范畴
标准
比重
经济活动与创新
研究收入
2.5%
国际化程度
教职员的国际化程度
3%
学生的国际化程度
2%
教学与学生
教学品质调查
15%
授予博士学位人数
6%
大学的师生比
4.5%
年度研究经费
2.25%
大学部和研究所的学生比
2.25%
研究指标
研究的国际学界声望
19.5%
年度研究收入
5.25%
学术论文发表(数量)
4.5%
公共研究收入与总研究收入比
0.75%
学术论文影响
论文引用率(影响力)
32.5%
正面评价
编辑
有关的排名准则获得多个组织及评论家的正面评价。墨尔本应用经济及社会研究组织表示:“有关指标及比重除了一些世界主流的大型综合性大学之外,还顾及了一些以理工科为主并拥有较少本科生的高校,整体而言具有“学术公信力”("academically robust");另也真正注重了各个分指标的重要性而非只看院校整体的影响力和名誉”。[4] 除此,英国大学组织的主席史蒂夫•史密斯(英语:Steve Smith (academic))亦称赞有关准则“使用了较少主观的评分面向(如名声),而多用了较具公信力(如论文引用率等)的指标”。[5] 再者,英国政府金融创新与技能部(英语:Department for Business, Innovation and Skills)部长大卫·威利茨也赞道:“这些标准少了有关“声誉”的指标,并增加了真正有关教学及学习质素的指标的比重”。[6] 加拿大环球邮报甚至在2010年提及:“泰晤士高等教育排名可能是最具影响力的大学排名”。[8]
负面评价
编辑
论文语言方面︰
正如其他所有的大学排名一样,泰晤士高等教育排名也有负面的评论[9],主要是围绕着“论文引用率”一指标。论文引用率在泰晤士排名中占有相当的比重,这被指不利于那些并非以英语为主要教学语言的大学,因为英语作为国际语言较易受到关注,自然较容易获引用。[10]
研究方法方面︰
有论者认为,作为排名指标的论文量是不利于以追踪研究、个案研究等质性研究为主的人文或社会学科,这令不少排名榜中理工科院校均占前列,结果有欠公允[11]。
学科评鉴方面︰
人文及社会科学的学术论文主要以书刊形式发表,故有关的引用率难以统计。[12]因此,“部分调查方式不周延”成为了泰晤士排名的主要负面评论之一。除此,也有报导指出其具一定的商业性质。[7]
文化霸权方面︰
有论者认为,这学术期刊与大学评鉴系统是新殖民主义(neo-colonialism)垄断学术话语权的尝试,少数几个学术中心垄断评鉴系统,将使全球顶尖学者为取悦少数期刊编辑的观点和价值观,令全球学术研究方向渐趋一元化[13]。
指标信度方面︰
有论者指出,不同排行榜所用的指标,如海外学生的定义、阅读兴趣等,均具争议性,直接影响着排名榜的信度[14]。